日前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於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意見》(下簡稱《意見》),提出合理設置考核項目和指標,不簡單以信訪數量多少為標準進行考評,推動各地區把工作重點放在預防和解決問題上。根據上述《意見》,下一步信訪制度改革不再實施信訪數量排名,而是強調解決問題。(2月27日《21世紀經濟報道》)
  取消信訪排名,對於地方來說,無疑是個如釋重負的利好消息。事實上,早在《意見》下發之前,國家信訪局已經悄然取消了地方信訪排名,而且持續至今,明顯釋放出了改革信號。特別是,一些嗅覺比較靈敏的地方,也用“取消以信訪排名考核官員政績”等方式,對國家信訪局的“悄然行動”予以了積極回應。
  不可否認,始於2005年的信訪排名制度,在各級黨政官員的心目中非同小可,可以說是頂在頭上的一個“壓力鍋”。這是因為,信訪排名成績,納入了公務員考核體系,各級黨政領導成為信訪責任人,轄區內訪民進京上訪次數,與領導烏紗帽直接掛鉤。特別是,信訪責任追究機制,從鄉鎮到縣市,再到省一級,構成了一個“金字塔”式的管理模式,一級壓一級,最終演變為上級對基層低信訪指標甚至零信訪指標的硬性要求。
  然而,面對信訪排名這座大山,基層的實際操作,與制度設計的初衷,越來越背道而馳。受保政績、保烏紗帽的利益驅使,一些地方過度強化信訪職能,甚至將信訪部門打造成了準司法機構,使公權開始異化,成為維穩、截訪甚至封堵言路的一種工具。通過各種高壓手段來減少信訪的極端做法,經常見諸報端。比如,“被精神病”近年來成為引發社會高度關註的焦點問題,其實就是大量信訪衝突與侵權行為的突出體現。
  然而,終結信訪排名,僅是對過去的信訪工作進行梳理和糾偏,探索解決信訪問題的出路,才是治本之策。首先,應轉變信訪工作方式,把矛盾化解在基層,把問題解決在當地,把矛盾化解前置,避免更多的矛盾涌入信訪;真正做到群眾依法信訪,社會依法維穩,政府依法行政。特別是,對於疑難突出的信訪問題,由地方黨政主要領導重點處理,相關職能部門與信訪部門搭建起信息通道,上訪者反映問題的處理結果,通過網絡可實時查詢,讓社會和群眾隨時監督。 □張西流  (原標題:[來信/來論]探索信訪出路才是治本之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khmqwob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